」 表面上看都是些小事情,但其實是我不想再做「父母眼中的女兒」。
現在很多行銷花大錢還沒效,我就被新聞報導弄得好想去吃。大學生有時間沒錢,去打工如果沒有接到高階家教,比起去打一些工,領最低薪資160,不是那麼迷信的人有些就是願意。
但社會打滾多年經驗告訴我,行為造成大家對我們的評價,影響我們在外走跳容不容易。但通常薪水越高的工作,會有些特殊要求,有些面試還有心理測驗。對自己姓名重視 我這輩七年級生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迷信,都會花好幾千塊去改名了,萬一因為改了運氣變差,不知道這個隱含的成本有多少。這代表壽司郎公司是覺得這樣的行銷活動,成本上是可以接受的(當然也可能怕修改反而得罪部分刁民),我相信壽司郎得到排山倒海的網路討論已成最大贏家。行銷活動常常在最後加一行「本公司保留最後解釋權利」但是壽司郎就這樣讓大家吃爆,完全沒有變更遊戲規則,要是我至少增加限制只能吃低價盤或酒水不適用。
台灣是個尊重多元的民主社會,這次鮭魚之亂有人說創意,有人負面看待,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現象。學校不告訴你的社會潛規則 金融業很小,很多人流來流去互相認識,找工作的時候多少都會打聽一下評價。然後重申對自由航行與國際法的支持,以及對區域內破壞性行為的「嚴重」關切,包括中共最近通過授權海上警察有權動武的《海警法》。
這段的後半部是關鍵中的關鍵,提到美國堅定承諾根據《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的規定來防衛日本,日本稱為尖閣群島的釣魚台也包括在內。本文會先回顧在阿拉斯加會談前拜登政府外交團隊的一系列動作,接者分析雙方阿拉斯加會談的過招,為何美國完全落居下風,以及這場會名留美中外交史的會談對短期內美中關係的影響中國魚粉工廠在甘比亞成立後,當地居民的漁獲量大減,一些人不得不改以販售廉價觀光紀念品等方式維生。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取消甘比亞1400萬美元債務,並投入3300萬美元為當地「建設」農漁業,包括興建生產魚粉的三座魚類加工廠,其中尤以「金領」(Golden Lead)最具代表性。
2019年8月,爾比納就參與了一次海上執法行動。魚粉由加工處理特定小型魚類製成,用於國際間蓬勃發展的養殖業,是粉狀補充性蛋白質。
根據調查,國際非法捕撈問題嚴重,西非海洋資源瀕臨耗竭,區域內只有甘比亞是少數情況尚不至於絕望的國家之一。這不是開發,而是剝削。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當地不僅造成海洋嚴重污染、資源損耗,還導致居民的經濟發展機會遭到剝奪。報告說,這些現象在2016年甘比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復交之後日益惡化。
甘比亞位於西非大西洋沿岸,人口約217萬,在1968至1974年以及1995至2013年間與中華民國台灣有正式外交關係。Photo Credit: Fábio Nascimento/The Outlaw Ocean Project 甘比亞漁民手上握著用來當養殖業飼料的魚粉。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資金被用來在甘比亞擴展魚粉事業。來自魚粉工廠及岸上動物屍體的濃重惡臭一旦沾染衣物,就怎樣也洗不掉。
報導指出,甘比亞居民希望政府依法制裁發生在自家海域的非法濫捕行為,但政府缺乏必要的政治意志、資金,以及監控與執法能力。面對居民一波波的憤怒抗議,甘比亞政府警告,「太過強勢」有害引進外資。
這個調查採訪是由獲普立茲獎肯定的前《紐約時報》記者爾比納(Ian Urbina)所成立的非法海洋計畫(The Outlaw Ocean Project)製作推出,在台灣由《中央社》獨家獲得授權發表。台灣前邦交國甘比亞的海洋資源逐漸耗盡,而被控搜刮資源並且污染環境的正是中國企業。
根據「非法海洋計畫」最新發布的調查,國際非法捕撈問題嚴重,西非海洋資源瀕臨耗竭,區域內只有甘比亞是少數情況尚不至於絕望的國家之一。「金領」距海岸僅一公里,緊鄰波隆芬約(Bolong Fenyo)生態保護區。主管漁業及水資源的官員,甚至曾將工業活動及污染造成的惡臭,比喻為「金錢的味道」。」儘管當地民眾群起抗議,曼尼說,因為事關中國,因此魚粉工廠「絕對不會被關閉」。在被裁處2萬5000美元象徵性罰款後,「金領」改經由非法興建的地下排水管,將金屬廢料直接排入海洋:大量死亡的魚群、龜類、鯨豚被沖上岸。這項調查報告由「非法海洋計畫」主任爾比納(Ian Urbina)撰寫,他曾是《紐約時報》調查採訪記者,任職期間獲頒普立茲新聞獎。
當時他和包括八名甘比亞員警的其他人,一同登上由中國「青島唐風遠洋漁業」使用的「魯嶗遠漁010」拖網漁船。中資企業則不僅活躍於非法濫捕,也因漁船上的惡劣勞動及衛生條件而惡名昭彰。
這導致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產生讓觀光客和居民呼吸困難的惡臭,漁業資源快速耗損,民眾生計及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 Photo Credit: Fábio Nascimento/The Outlaw Ocean Project 甘比亞的一處傳統魚市場。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非法海洋計畫」(The Outlaw Ocean Project)調查,這等荒誕情節正在台灣前邦交國甘比亞上演,而被控搜刮資源並且污染環境的正是中國企業。他們把魚做成魚粉,運到中國餵魚,再把魚出口到甘比亞,而且是高價出售,本地漁民卻失去生計。
儘管有AK-47步槍做為武裝,員警仍不免忐忑,因為這類大型漁船的營運往往涉及龐大政商利益。報告說,漁業一向是甘比亞重要傳統經濟活動,且當地民眾有50%的蛋白質攝取量來自海洋。不過,在甘比亞政府允許下,「金領」不僅重新鋪設了管線,還插上中國國旗。根據政府及企業宣傳,「金領」將創造就業機會,為當地打造魚市場,造橋鋪路。
Photo Credit: Fábio Nascimento/The Outlaw Ocean Project 「海上守護者號」派出的快艇在甘比亞外海駛近一艘中國漁船,準備登船檢查。魚粉的生產對海洋具強大破壞力,因為它需要大量的魚作為原料,全球約四分之一漁獲就是用於製造魚粉。
但根據「非法海洋計畫」的報告,中方不僅至今未兌現承諾,還製造大量污染,居民也成了為中資及腐敗政商共犯結構服務的工具。出身甘比亞的微生物學家曼江(Ahmed Manjang)說:「我們去海裡捕魚,交給中國人。
總部設在美國的非營利組織「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Shepherd Conservation Society)因此介入,與甘比亞相關單位合作巡邏海域並登船檢查。(中央社)外國大型企業在非洲窮國海域大肆捕魚,並在當地設廠將漁獲製成魚粉,運回國內當成養殖漁業飼料,之後再把養殖魚出口到窮國,以高價零售。
2018年,約150名當地居民憤而持鐵鏟等工具破壞「金領」的地下排放管線。不過,為滿足國際間持續成長的漁產需求,越來越多大型工業級船隻在西非外海捕撈,甚至侵犯保留給甘比亞漁民、自海岸線向外延伸約15公里的海域。濫捕不僅是想直接利用漁獲,也是為了製造魚粉。報告引述曼江的話說:「本地人直接與魚粉工廠競爭,這些工廠的日產量約500噸,廢料直接排入大海,因為毫無管制。
在此同時,窮國的海洋資源逐漸耗盡,下一代恐無魚可捕,生態環境也在此過程遭到污染。早在2017年開始營運不久,「金領」的魚粉工廠就排放化學物質,造成生態區內動植物大量死亡。
這家公司為甘比亞境內3家中資魚粉廠提供原料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資金被用來在甘比亞擴展魚粉事業。
「金領」距海岸僅一公里,緊鄰波隆芬約(Bolong Fenyo)生態保護區。這不是開發,而是剝削。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